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明德精業(yè)是哪個大學的校訓?
明德精業(yè)是北京大學的校訓。
北京大學(Peking University)是中國著名的綜合性高等學府,成立于1898年,前身為京師大學堂。其校訓是“明德畢業(yè),來習主義”。“明德”強調崇高的品德和道德修養(yǎng),提倡以明理、守正道、忠信為中心的行為準則;“畢業(yè)”表示全面培養(yǎng)學生的各個方面素質,包括知識、思想、能力和品德等;“來習主義”則鼓勵學生主動學習、實踐和追求卓越。
這一校訓旨在培養(yǎng)德智體美全面發(fā)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,弘揚中華民族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推動學生全面發(fā)展、建設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國家。
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的校訓。
正是基于對學校辦學歷史和辦學方向的高度凝練,2001年,學校定以“明德精業(yè)”四個字作為校訓。“明德”是大學之道,也是學校對“學高為師、德高為范”的師范傳統(tǒng)之歷史沉淀的高度概括,更是“立德樹人”的時代要求?!熬珮I(yè)”有精通專業(yè)、精通業(yè)務之意,涵蓋了學校對職教師資與應用型人才“學以致用、精益求精”的培養(yǎng)要求及倡導師生對“職業(yè)”鍥而不舍、追求卓越之意。
“明德精業(yè)”蘊含三種境界:第一種境界為“經世致用,獨善其身”;第二種境界為“厚德載物,自強不息”;第三種境界為“德藝雙馨,兼濟天下”?!懊鞯戮珮I(yè)”取義于中華文化精髓,不僅是全校師生核心價值觀的凝練,更是學校不斷提升辦學品質的精神基礎。
江西科技師范大學
“明德”是當代大學應遵循的道德準則?!懊鞯隆币辉~,語出《尚書?君陳》:“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”,意指良好的德行香蓋萬物,留芳千秋?!熬珮I(yè)”是當代大學應當堅守的品格特性?!熬珮I(yè)”具有精通專業(yè)、精通業(yè)務之意,它是由“業(yè)精”一詞轉化而來的。“業(yè)精”出自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業(yè)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毀于隨”,意在勸人們好學上進。
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校訓:明德精業(yè)
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校訓的含義
“明德”是當代大學應遵循的道德準則?!懊鞯隆币辉~,語出《尚書?君陳》:“黍稷非馨,明德惟馨”,意指良好的德行香蓋萬物,留芳千秋?!抖Y記?大學》: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”,意思是大學的根本宗旨,在于了解和彰顯人性固有的內在的優(yōu)良品德,通過教育與培養(yǎng),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,并通過個人修身與社會實踐,使社會和人都臻于和諧圓滿且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。崇尚個人修養(yǎng)、注重品行操守,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當代大學肩負著崇高之德傳播并扎根社會土壤的重任,這種天賦之責決定了當代大學必須以“明德”為標準來確立其辦學思路?!懊鞯隆币鉃檎妹鱾惱?,完善品德,具有理解、普及和恪守道德之義,包含與人為善、和諧相處的意義,符合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宗旨。明德以立范樹標,要求當代大學生彰顯優(yōu)良品德,應為當世樹立模范和標準。
思政內涵如何融入高校的專業(yè)課程?
據(jù)報道,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,汽車工程學院的創(chuàng)新實驗室里也有“工程倫理教育”,思政內涵紛紛融入專業(yè)課程,“文、理、醫(yī)、工、藝”并無差別。
報道稱,學校負責人表示,師生不是局限在每一個汽車配件的尺寸大小和功能特性,而是在工具理性、性能參數(shù)之外抓好“汽車配件承載隊友生命安全”的責任意識,車隊出賽前一天,師生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賽車里面、外面可能傷害車手的鋒利處進行包扎處理。
第一課堂的專業(yè)理論,同樣連著第二乃至第三課堂的專業(yè)實踐。日前,上海第二工業(yè)大學圖書館內,一批學校所在街道的環(huán)保志愿者專程前來看展。原來,應用藝術設計學院學子用手繪形式忠實記錄了曹路鎮(zhèn)河道整治前、中、后的變化全程。
據(jù)悉截止目前滬上高校深度開掘所有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,現(xiàn)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課為核心、數(shù)十門“中國系列”思政選修課為骨干、500門綜合素養(yǎng)課為支撐、1000余門專業(yè)課為輻射的“課程思政”同心圓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
[免責聲明]本文來源于網絡,不代表本站立場,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聯(lián)系郵箱:83115484@qq.com,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,保證您的權利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m.christopherarmstrongphotography.com/post/61593.html